在小孩開始可以自行閱讀後,我就有想要慢慢教他一些基礎的電學實驗(畢竟那是我的專長)的想法,希望可以勾起他對這個世界以及對知識取得的興趣,碰巧圖書館有這本「動手玩科學」,便借來看看。裡面有一些作者多年開設科學工作坊的經驗,歸納出以下幾點,還蠻值得在之後的課程設計上做為參考。
在作者的社區科學工作坊中,課程進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:(1)自由形式 (2)課堂小組形式。自由形式顧名思義在課堂進行中沒有制度規範,大家自行進行自己所選擇的專案,最自由也最混亂,但作者認為這是個真正的教育和學習的典範。但雖然自由,仍有幾條規矩需要遵守:(1) 工作坊禁止飲食 (2) 尊重所有人 (3) 自己的殘局自己收拾 (4) 變得更聰明一點。
「動手玩科學」的框架有(1) 工作室/自由形式 (2) 競賽 (3) 合作 (4) 獨立成果發表。
成功的「動手玩科學」課程的特徵:(1) 課程以學生為主體 (2) 協助者不會有太多講課 (3) 協助者時常與學生在一起 (4) 學生們通力合作 (5) 有許多材料和選項可供選擇 (6) 空氣中充滿著疑問 (7) 全場充滿興奮的哀號 (8) 在喧鬧和混亂中仍有秩序。
給「動手玩科學」的一些建議:(1) 安全第一 (2) 邀請孩子的家人加入 (3) 過程比成果重要 (4) 犯錯更為重要 (5) 知道甚麼時候該退在一旁 (6) 如果可以,適時地將學生的觀察連結理論 (7) 將實作專題連結職涯 (8) 擴大工作坊規模的時候可以考慮拓點,而非增加單一空間的營運量 (9) 最後,別忘了我們希望孩子們在「動手玩科學」的過程中學思並進。
科學教育準則(New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):(1) 詢問(科學領域)或確立(工程領域)問題 (2) 模型開發與使用 (3) 問題調查計畫起草與實踐 (4) 分析與詮釋資料 (5) 節由科學證據進行爭論。
學生評量方式:(1) 陪著孩子們一起動手做實驗,在實驗進行的同時也和他們對談,看看他們是不是有體會到一些與實驗相關的概念 (2) 在實驗過程中預先拋出一些問題,然後慢慢在實驗的時候提供一些答案,最後,用口語的方式測試看看學生有沒有領會到這些觀念 (3) 要求學生寫實驗記錄,然後不時回頭看看之前的筆記 (4) 請他們每次實驗結束後完成一份「評量問券」 (5) 要求學生在專題進行的過程中把作品畫畫、拍照或錄影下來 (6) 請他們談談在做實驗的時候有甚麼新收穫,把過程錄影下來 (7) 請學生對較多的觀眾群發表他們的實驗結果。
以上是「動手玩科學」對手做課程的一些建議與經驗,不過每個地區的文化不同,應該都要實際嘗試之後才會知道最適合這個地區孩子的最佳方法,就讓我們來試試看吧。
作者: 柯特.蓋比爾森
原文作者: Curt Gabrielson
譯者: 潘榮美, 劉允中
出版社:馥林文化